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2021 Issue, 189

再讀之必要,重探之必須

二○一八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台灣切片單元,以想像式前衛為題,策劃放映了一系列創作於一九六○年代的影片,呈現了那個年代一群年輕的文藝份子在各種條件的限制下對電影的渴望與追求,其中牟敦芾的《不敢跟你講》與《跑道終點》也在放映之列。

這兩部分別完成於一九六九、一九七一年的黑白電影,在當時因為諸多現實原因並未正式上映,也當然沒有引起太多迴響,而牟敦芾接著離開台灣,後以「禽獸導演」的形象為觀眾所認識。在將近五十年過後,《不敢跟你講》與《跑道終點》被挖掘出來,並於影展再次上映,隨著評論於國內外映演的增加,這兩部電影受到了過去未曾有的矚目。本期適逢影視聽中心即將推出的牟敦芾早期電影雙碟,規劃了「新電影之前,一個人的浪潮」專輯,有電影學者倪娃法(Wafa Ghermani)、于昌民的深度論述,以及導演鴻鴻言簡意賅的精彩觀影札記,這三篇文章除了聚焦兩部作品本身外,也帶領我們從整個台灣電影史的框架下去理解作品;另外也收錄了親身參與這兩部作品相關人士的訪問,從他們的言談中,我們得以取得更多線索,進一步去拼湊作品的幕後樣貌。

而在同個影展單元的手冊中,策展團隊提到當時的遺憾之一,是少了《劇場》核心人物之一黃華成的作品。兩年後,北美館舉辦了「未完成,黃華成」展,在展覽籌備的最後階段,被認為已佚失的黃華成實驗影像作品《生之美妙》(1967)神奇地在影視聽中心片庫中被認出,最後順利地在展覽中播映。「藏品寫真」單元中,籌劃黃華成展覽的策展人張世倫,為我們回顧了這段文物出土的過程、作品的意念,以及作為檔案研究者對整件事的思考。

不同年代的影迷對電影都有所渴望,在以往外片不若現今容易看到的時期,如一九六○年代,許多人是透過報導、透過文字翻譯去認識國外的電影,而到了一九九○年代,對許多資深影迷來說不陌生的「秋海棠」影碟店便是滿足觀影渴望的管道之一,在本期「肖像特寫」中,房慧真專訪了老闆陳昶飛,為我們帶來有關「盜亦有道」的故事。

影視聽中心在今年告別青島東路舊址,搬進位於新莊文藝路的新場館,於十二月十七日開張,並配合台灣文化協會一百週年活動,推出第一檔展覽「致憤青:文協百年紀念影展」,影展分為三個單元,我們也以此為出發點,延伸出本次的特別企劃「百年光影的憤怒之聲」:「復刻時代記憶」協力選片人李建璋回顧了一九三○年代前後在台灣上映過的日本「傾向電影」,作者孫世鐸及陳亭聿則分別針對「理想繼續燃燒」中選映的經典外片與國片書寫了專文,關於影像如何記錄或反映時代,也關於我們如何思考所看到的影像。此外,我們邀請了影展的「焦點影人」、甫獲今年國家文藝獎的黃明川導演,與電影學者孫松榮進行對談。對談中,黃明川分享了他一路以來的創作,並強調獨立人格對於獨立製作,乃至於對創作本身的重要性,似乎也遙相呼應了百年前的文協精神。

本期透過具備當代觀點的重探與再讀,建構出更豐富的電影論述;與此同時,也歡迎來參觀經歷數十年終於落成的國家影視聽中心,鬥陣來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