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致敬──張照堂

《礦之旅》工作照(1980,瑞芳)

歲月.致敬──張照堂

2024 Issue, 198

2015年,我受邀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所發起的「張照堂音像作品研究暨出版計畫」,成果被收錄在《歲月定格──張照堂》一書。因這次機緣,我有幸全面性地了解張照堂的電影創作,這裡所謂的「音像作品」,包括了廣義上的新聞片、紀錄片、實驗片與劇情片。換言之,他其實是一位跨類型的前衛音像藝術家。

出生於1943年的張照堂,其靜照攝影成就獲得無數肯定,但紀錄片更像是他的「職業」。自1968年加入中視後,參與「新聞集錦」(1970)、「六十分鐘」(1978-1981)新聞節目,他以關懷視角,廣泛涉獵各種民間題材,記錄台灣在地文化,其中實驗性極強的《王船祭典》(1979),全片無現場音和旁白,僅搭配音樂家麥克.歐菲爾德(Mike Oldfield)的前衛搖滾民謠 〈Ommadawn〉作為配樂,主播在開場介紹特別說明:「在認真生動的攝影之下,不加任何旁白,完全靠本身的影像和音樂,直接描述這段動人的民俗祭典。」可想見影片之於時代的超前。

在他極長的紀錄片生涯中,還參與了「芬芳寶島」(1970s-1980s)、「美不勝收」(1981)、「映象之旅」(1981-1982)、「一同走過從前」(1988)、「歲月中國」(1990);在一九九○年代投入公共電視籌備,並加入超視負責「調查報告」、「對抗生命」、「生命.告白」(1995-1998)等紀實專題節目,取材大膽觸碰二二八事件、人權冤案、核廢料、弱勢族群等議題,實踐他認為紀錄片應「反映現實、批判現實」的理想。                                               

他極度關注藝術,在不同階段都有以攝影家、音樂、藝術節為題的紀錄,也有可被視為素人藝術家三部曲的《紀念.陳達》(1977,2000)、《再見.洪通》(1978,2000)、《敲打.林淵》(1989,2003);還有多部實驗紀錄片創作,如《剎那間容顏》(1976)、《逆旅與幻象》(1984)、《人在路上》(1974-2003)等亦流露出自由與實驗的創作精神。此外,他亦積極投入紀錄片的教學、推廣,並推動第一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成立。                                               

2024年,由國家影視聽中心主辦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頒發「傑出貢獻獎」給現年八十一歲的國寶級藝術家張照堂,表彰其開疆闢土的精彩紀錄片美學及卓越貢獻。在本期的致敬特企中,除了回顧他的紀錄片生涯,有許多第一手資料出土,亦透過不同角度,探討他在攝影與紀錄片之間,互為表裡的精彩創作。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