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世代觀影日常:電影院的變與不變

2022年天涯海角電影院-高雄杉林場

眼球世代觀影日常:電影院的變與不變

2023 Issue, 197

歷經OTT影音串流科技洗禮、COVID-19的公共觀影生活暫歇後,隨著疫情的趨緩解封,當下「看電影」這件事,也發生了劇烈變化。

疫情期間,「出門看電影」成為奢侈,而宅經濟的崛起,也衝擊了舊有的觀影習慣。人們對串流服務的需求大增,帶動OTT影音營收持續成長,2022年OTT影音營收達18億美元,相較2019年的6.27億美元相比幾乎翻了三倍。(註)在這一波影音串流文化轉型之際,難以為繼而陸續關閉的老戲院、二輪戲院,有些永遠消失並預計改建成新興商業空間(高雄美奇萊影城),有些則是暫時歇業(台中萬代福)或等待易主、硬體升級以改頭換面(台中凱擘影城、雲林中華影城等),亦有積極尋求解方,宛如獨立書店般多角化經營的多廳式商業戲院(威秀影城等);而除了原本熟悉的電影院,觀影空間也更加自由多元,跳脫了空間疆域的既有設限,影像,可能一如過往投映在大銀幕上,也可能於餐館、居家空間小型放映,或是存在於個人影音饗宴的VR頭顯裡。

仍然相信「影像在哪裡,觀眾就在哪裡」,本期專輯「眼球世代觀影日常:電影院的變與不變」,試圖側寫台灣近年來觀影文化的分眾與特製化現象。有探討近期熱映的「演唱會電影」、《洛基恐怖秀》迷文化等非典型內容映演的電影院轉職記;成立兩年,正在藝術院線與影展熱潮之間,摸索節目定位的國家影視聽中心節目策展組;在南部,有為小小孩(學齡前兒童)量身打造,種下影像教育種子的「長(tn̂g)短(té)腳電影院」;在東部,則有一群觀影同好於「流動放映所」齊聚一堂,只為了看到想看的電影。

而在觀影時空象限的兩端,有隨著技術純熟、日益超越想像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及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朝向虛擬多感官的沉浸式互動發展;到另一方向,以物質存在為基底,越來越罕見的三十五毫米膠卷實體放映。對於中生代以上的資深觀眾而言,深藏在記憶裡的「看電影」可能是廟口前的露天放映,三十五毫米放映機投射光束在黑夜中,伴隨著「王祿仔仙」的賣藥暖場,以及膠卷噠噠轉動的聲響;為了酬神保平安的映前「扮仙戲」、灑平安糖的開場儀式,歲月更迭亦不知不覺逐漸消逝。

人們因各種原因離開了電影院,電影院也因某些原因離開了人們,兩者卻又為了某些原因回來,截然不同的觀影型態與感受同時並存。不論是儀式性集體觀影或沉浸於個人影音的感官體驗,跨世代差異與基於文化、地域的獨特性,在對影像各取所需的同時,未來,我們對於看電影的記憶會是什麼?

 

註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23台灣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https://www.pwc.tw/zh/publications/topic-report/taiwan-enm-outlook.html,2023/11/16檢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