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時間,在電影與欣賞之間
創刊於1983年的《Fa電影欣賞》,41年來持續堅守,歷經電影圖書館、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中心等不同體制的時期,到如今的國家影視聽中心,終於來到了200期,可謂是一本見證歷史的電影雜誌吧!
本期內容,同樣可說是某種歷史的見證。眾所皆知,以編劇和導演身分活躍的林摶秋(1920-1998),其台語片作品不只是國家影視聽中心重要的典藏,也是台灣電影史的標竿,他那句霸氣的「我拍台語片,純粹是為了要爭一口氣。」更是台灣影史上的重要宣言。
專輯「新.世界.林摶秋」由林奎章策畫、石婉舜擔任學術顧問,諸多文章建立在《林摶秋全集》出土的史料基礎上進行,包括編劇施如芳、簡莉穎、吳明倫、王友輝透過閱讀和翻譯與之展開對話,石婉舜專訪林摶秋長女林美瓊的〈追憶先父,以及我的玉峯時光〉,以及三澤真美惠將其電影放諸世界影史脈絡裡的精彩論述(也請期待國家影視聽中心將於2025年春季推出的林摶秋專題節目)。
特別企劃「好好修理《孽子》」係以虞戡平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之電影《孽子》(1986)為題,經國家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後,將在十月世界首映。所謂「修理」是雙關語,一方面暗指當時社會對同志的不友善,一方面則是上映前受到電檢單位的刪減,挨了十幾刀。特別企劃由楊偉誠策畫,收錄虞戡平導演口述訪談,學者趙錫彥與影評人但唐謨的專文,一探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同志電影,如何擾動台灣解嚴前的性別氣候。
本期「肖像特寫」專訪電影海報收藏家曾加,藏有數萬張電影海報的他如數家珍,如果說一張海報的收藏代表對一部電影的愛與記憶,他就像是永遠沉浸在那一幀圖像裡的癡人;「藏品寫真」則回顧今年五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期間的「摸得到、讀得到、看得到的小影窗電影們」特展,以國家影視聽中心片庫收藏9.5毫米、8毫米攝影機與放映機為主,細數自1930年代一直到1970年代的小規格電影器材。
當然,三位專欄作者繼續發揮所長:蒲鋒撰寫〈延續女俠傳統的台灣武俠片〉,談論港台兩地武俠片的特點;李政亮在〈以電影為媒介的現代世界〉中,以1930年代小說〈幻影的消滅〉裡的辯士主角,談到殖民情境的電影現代性;島國拾影與插畫家查理小姐再次攜手合作,踏查《孽子》經典場景,包括台北的新公園、大安森林公園、大同區歸綏街等今昔對照。
最後,在第200期挾帶一則喜訊,《Fa電影欣賞》194至197期,再度入圍金鼎獎最佳人文藝術類雜誌,並獲得設計獎。莫非,這就是送給200期的紀念禮物?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