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重讀黑色電影
2005 Issue, 125
專題:重讀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的全盛時期,通常是從1941年的《梟巢喋血戰》算到1958年的《歷劫佳人》。不過,就算是這段時間以後,英國和美的國影評人還是沒有認真看待黑色電影。保羅‧許瑞德的評語是:「長久以來,強調墮落和絕望的黑色電影被視為美國人格的偏差。具有道德尚古主義的西部電影以及有著赫雷修‧阿傑價值觀的盜匪片,還比黑色電影更有美國味。」
但許瑞德也提醒,黑色電影受到忽略的根本原因,是視覺風格在此一形式中所佔的重要性並未受到重視:「美國影評人傳統上對主題比對風格更感興趣……對社會學派影評人來說,討論西部片與盜匪片的中心思想而不作風格分析,要比處理黑色電影時來得容易。」
NT$ 50
雜誌試閱
特寫鏡頭
詩樣的感性人生:《燦爛時光》 文/鄭秉泓 003
專題:重讀黑色電影 策劃/洪凌、龍傑娣
煎煮不屈,硬派聲色:黑色電影的森羅萬花筒 文/洪凌 006
黑色電影的濫觴與傳承 原作/Jane Root、Steve Neale、譯/李迪才 008
黑光瀰漫後人類:閱讀科幻映像文本的黑色電影元素 文/洪凌 020
暗夜中的舞者:談黑色電影裡的致命女性 文/林郁庭 024
視線與(典)型:解套致命陰性與黑色偵探 文/洪凌 030
當美國夢不再甜蜜如初:關於黑色電影的幾點觀察 文/李達義 037
電影論述
劉吶鷗的電影美學觀:兼談他的記錄電影《攜著攝影機的男人》 文/李道明 044
濫情主義與去政治化:當代台灣紀錄片文化的一些問題 原作、校訂/郭力昕、譯/林郁庭 051
聲片回歸錄 文/孫松榮 056
打開話匣子
狂暴與柔情的變奏曲:訪賈克.歐狄亞與羅曼.杜里斯 訪問、整理/王晶盈 061
以音樂裝飾長鏡頭的夢:訪艾蓮妮.卡蘭德若 訪問、整理/羅展鳳 065
感官世界
「小站」在敘述中的空間形塑 文/王墨林 071
我冷我餓,愛慾執迷:香妲.艾克曼自我書寫之可能與不能 文/游靜 074
侯孝賢回歸潛意識的夢境:《最好的時光》 文/趙庭輝 078
失落的美好 文/張愷殷 081
文字與影像的魔力對話:《東尼瀧谷》 文/王晶盈 085
異響.異像
光的觸覺,聲音的顏色:經驗2005里昂雙年展的時間長 文/林心如 089
地下電影的獨立創作精神:瑞士洛桑地下電影與音樂節 文/李明宇 092
私人放映室
標本與菌叢林:香妲.艾克曼與電影 文/黃香瑤 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