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工作中——EIKI EX-5500S、4000P機型16毫米放映機

藏品工作中——EIKI EX-5500S、4000P機型16毫米放映機
今年五月,EIKI(映機)牌,型號EX-4000P的16毫米放映機於國家影視聽中心(下稱中心)大影格廳內首次以雙機登場,放映小川紳介1982年的重量級作品《日本國古屋敷村》(Nippon: Furuyashiki Village)。總長210分鐘,共五輪兩千呎的片盤,由兩位新生代放映人員各操作一台放映機。在近乎滿場觀眾後方,兩台4000P機型16毫米放映機噠噠轉動,山形古屋敷村稻米研究的職人精神與燒得金透透的炭光躍上銀幕。
2022年中心影廳開始營運後,首場16毫米膠卷是一月於小影格放映的《壓制之森》(Forest of Oppression – A Record of the Struggle at Takasaki City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1967),正巧也是小川紳介的作品。當時放映並非使用4000P機型,而是自青島東路時期於2000年開始服役的EIKI EX-5500S。當時考量影廳內及放映室空間有限,因此以單機架設,直接從放映室投影至銀幕,共四輪片盤的《壓制之森》,在每一輪放畢後須重新穿片,輪與輪之間中斷的時間稍久一些。(註1)
2023年初,菲律賓導演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來台,於大影格放映各兩輪片盤的《土倫巴》(Turumba, 1983)與《噴了香水的惡夢》(Perfumed Nightmare, 1977)。這兩部片的放映是於影廳內後方,移開後排可拆卸式座椅,架起兩台5500S放映。既然是雙機放映,兩輪的片子可事先於兩機穿片預備,放映時放完一輪再啟動另外一機放映,減少中途需要重新穿片的時間。(註2)儘管上述幾場使用5500S機型16毫米放映機時放映狀態尚可,然而基於放映期間對5500S穩定度和投影呈現的觀察,評估後仍需尋找更穩健的機型,放映未來節目的16毫米拷貝。
16毫米放映機不像35毫米放映機多為專業映演使用,其放映場域從家庭、學校、活動中心、到商業影廳都有,依不同空間和目的有不同樣式。家庭或學校教學用的機型,通常亮度不用太高,穿片方式越簡易越好,試一下就上手是再好不過。若要用於較大活動空間,投射距離遠、畫面又要大,亮度就要夠,使用鎢絲燈泡的機型亮度若不夠,就要進階到使用氙氣燈泡的機型。而放映場所架機位置跟銀幕間的投射距離,和所用鏡頭的焦段,則影響投射出來的畫面大小。(註3)無論是學校教室或活動場域,16毫米放映機常被設計為手提好攜帶,盒蓋即是喇叭,接一條音源線即可放出有聲片,方便跑場和移動。儘管如此,也不乏駐紮在影廳,且使用燈泡超過一千瓦,較大型的16毫米放映機,通常為固定直立式,重量重,可裝載六千呎片盤,放映時可以將約120分鐘的16毫米膠卷接成一大輪。這種較大的機型,多半類似35毫米放映機的結構,利用間歇齒輪帶動跑動中的膠卷,比起攜帶式機型多用抓鉤帶動膠卷,更能減緩膠卷跑動時可能造成的損傷。
在數位放映的年代,還有一些35毫米放映機的大廠牌持續運作,16毫米放映機卻幾乎全滅,不但沒有新的機型可以購買,二手機型的保養維修也相當困難。(註4)在這樣的現實下,找到設計良好且被妥善保存的機器並不容易。因此,在尋訪過程中,鎖定的目標為希望能找到至少與舊有規格相當,但運作更穩健的機型。尋訪最後,經由小規格膠卷創作的朋友介紹,從日本東京主要沖洗並販售8毫米膠卷與設備的公司「Retro 8」,找到了這兩台EIKI EX-4000P。據「Retro 8」的負責人神山隆彥描述,這兩台機型原為英國駐日大使館所用,大使館在更換為數位放映機後出售。因為使用時間不長,燈泡使用時數低,保存完好,中心購入時設備狀況仍佳。
EIKI作為日本16毫米放映機著名廠牌,從鎢絲燈泡到氙氣燈泡,從攜帶式到固定式,各種機型皆有製造。中心的這兩台EIKI,是使用五百五十瓦氙氣燈泡的攜帶式機型。較早開始在中心服役的5500S首批生產於1981年,4000P則是於1979年開始生產,相比之下5500S更為輕便與自動化,放映時只要依照軌道把膠卷放好,開關轉一檔,機上的滑輪構造即可半自動地撐出送片及收片的迴圈,完成待機狀態,再轉一檔即可跑動膠卷;而早兩年生產的4000P機型,整體則較重且穩固,特點是其電源供應器與放映機分成兩個部件,缺一不可。電源供應器上有旋鈕調整電流強度,可加減亮度,以應對不同的場域需求;而穿片路徑雖然較5500S複雜,但手動穿片能確認路徑迴圈,及調整過音鼓的鬆緊度,對於膠卷掌控度較高,更能符合專業放映需求。
而它們的首次亮相:小川紳介16毫米作品《日本國古屋敷村》和《牧野村千年物語》(Magino Village – A Tale / The Sundial Carved With A Thousand Years of Notches , 1986),片長都達200分鐘以上。(註5)兩套膠卷都經歷多次放映,膠卷上多有過去路途顛簸的痕跡。4000P雙機接下投影這兩部長片的重責大任,從四月的試片到五月各兩場正式放映,無疑是一場壓力測試。其中一台收片手臂偶有一些拉力不足的問題,維修師傅曾嘗試更換皮帶、去除皮帶油漬等方式,皆未能調整到完全穩定,放映時得靠放映人員確保跑動順利。然而面對一場又一場的長片,問題越發嚴重,同時維修師傅也慢慢聚焦問題點是手臂內部軸承失油(缺乏潤滑)。初步評估先熬過場次放映再行更換,(註6)然而手臂卻在一場試片時完全放棄收片工作。我們一邊設想幾天後的正式場次如只用一台4000P放映,現場該如何告知觀眾換本需要單機重新穿片,並確認延長的時間不會影響下一場次,一邊緊急請維修師傅帶放映機進廠急救。萬幸的是,隔天師傅就找到軸承更換,測試無虞,讓場次最後仍可用雙機正常放映。
對於還在放映膠卷的電影院來說,膠卷萬分寶貴,而放映設備更是保護膠卷與順利放映的根本。放映人員的功課不只是如何穩定地好好呈現每一場放映,也得熟悉自家每個設備看起來、聽起來的狀態。而經驗豐富的維修技師,必須與熟悉機器狀況的放映人員緊密配合,依放映人員回報的狀況來判斷如何調整設備。從5500S、4000P到影廳所使用的義大利製Cinemeccanica牌35毫米放映機,中心都仰賴曾經自製與外銷台灣品牌35毫米「KM客滿牌」放映機設備公司——「太順鉅業」的李建成、李建富、李建興這三位有著幾十年經驗的技師定期協助保養維修。(註7)三兄弟大半輩子都在做商業影廳35毫米放映設備的製造、安裝、維修,其實一開始並不熟悉16毫米放映機。為了更熟悉4000P機型,年屆六十的李建成師傅網購了一台故障的4000P,拆開來研究,用35毫米放映機的經驗來理解其原理構造。這次收片手臂的故障問題,就是靠著建成師傅對機械設備的深厚經驗才得以迅速解決。
EIKI 5500S、4000P在影廳放映的次數還不算多,無論是放映人員或維修技師,都還在花時間觀察與熟悉它們的特性。而當影廳檔期沒有16毫米的放映時,放映人員的首要工作就是機器的清潔、跑動與維護,注意運作狀況並回報技師。另外,在日本的EIKI原廠公司結束營業之後,更需要尋找國內外可能取得零件的管道,建立專業資訊網絡,以備不時之需。現今膠卷設備的資源是如此稀缺,規律定期維護、認真理解機器並與技師密切配合便成為當務之急,希望能讓服役中的16毫米放映機健康長壽(合掌)。
註釋
- 一般小型的16毫米放映機,通常放映時使用最大的片輪會是2000呎片輪,每套每本的長度不太一定,基本上每輪不會超過45分鐘,一本20至30分鐘也很常見,一般長片無法以一輪放完。片長105分鐘的《壓制之森》依照典藏機構原來的分本,共有4輪,每場中途就要停下3次重新穿片。後來為了能讓小影格放映16毫米時可以有架雙機的空間,技師設計將原本固定住的35毫米放映機下方安裝客製的油壓車。當需要雙機放映時,可以移開一台35毫米放映機,即可在放映室內架起雙機。
- 16毫米雙機放映長片時,可註記換本點,讓跳機時無縫接軌,一輪畫面結束馬上另一輪畫面投出。然而目前中心影廳因人力技術、設備狀況及放映穩定考量,16毫米雙機放映時,仍以跑完一輪再啟動另一機的方式放映,中間仍會有短暫的黑幕中斷。但35毫米放映設備則有安裝跳機裝置,換本時可以無縫接軌連續放映。
- 膠卷上一格的畫面高或寬(毫米)乘以投射距離(公尺),再除以鏡頭焦段(毫米)就可估算投出的畫面高(公尺)。以16毫米的畫面、高7.96毫米和寬10.26毫米為例,如果投射距離為20公尺,鏡頭焦段為30毫米,就會投出高約為5.3公尺,寬約為6.84公尺的畫面大小。
- 一些常見的16毫米放映機品牌如日本的EIKI、Hokushin、Elmo,美國的Bell & Howell、Kodak,德國的Siemens等,有些廠牌還在製造各式設備,但皆不再生產16毫米放映機,目前這些牌子的16毫米放映機多見於網路私人販售的二手舊機,其零配件難以尋得,或需要自行客製。以日本EIKI映機株式會社為例,1953年開始製作16毫米放映機,因為其精巧的設計和可靠的品質在1970、80年代銷售全球。1980年代後期開始製作數位投影機,在全球各地成立分公司。目前EIKI數位投影機品牌仍在美國製造販售,產品多為教室、會議室使用的小型數位放映機,然而在日本處理16毫米放映機業務的原公司則在2021年結束。資料來源參考EIKI官網,2025.7.31檢索。
- 如前所述,2000呎的片盤,《日本國古屋敷村》共5輪,片長222分鐘的《牧野村千年物語》則共7輪。
- 當設備有問題,即使判斷需要維修,有時技師們會評估因目前設備還可運作,近期還有重要場次前,先不做一些侵入性的維修,待重要場次結束後再進行,萬一維修期間造成設備不穩定,還有時間可處理。
- 「太順鉅業」的前身為「太順電影機材有限公司」,由李家和於1963年創辦,提供電影院設備維修與安裝技術。1973年開始在台成立35毫米電影放映機品牌「KM客滿牌」並行銷國內外。李家和的三個兒子建成、建富和建興接手了父親的專業技術,並發展出各自專精之處。電影數位化後,「太順」將重心轉移到數位放映設備,持續提供台灣各地影院的設計、安裝與維護。資料來源參考太順官網,2025.7.31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