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百工圖

員林新生戲院《恐怖貓》電影看板照片,看板下方即是畫師張玉村,其師兄李俊德拍攝。創作者:張玉村,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99325,2025.7.22檢索。

戲院百工圖

文|王萬睿、翁郁琁

 在台灣電影的黃金年代(1960-1980),當數位技術尚未普及、現代化影城仍屬未來式時,一個完整而豐富的電影文化生態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發展。從外牆懸掛著色彩斑斕的手繪看板,到放映室裡膠卷轉動的聲響;從戲院內外交頭接耳的人聲與光影,到露天電影院星空下的歡聲笑語——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構成了戰後台灣電影文化最珍貴的集體記憶。

 特別企劃「戲院百工圖」,奠基於國家影視聽中心委託中正大學執行彰雲嘉地區戲院文化的訪調成果。由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王萬睿副教授所帶領的研究生團隊,計畫成員包括翁郁琁、洪佑綺、胡瓊勻、黃唯碩、張雅媚、劉怡君、翁鼎傑等人,自2021年至2024年相繼完成「員林地區戲院電影看板研究案」、「員林地區戲院文化記憶採集案」與「雲嘉地區戲院文化記憶研究案」。

 在這三年的訪調過程中,團隊因對戲院電影廣告看板的驚艷,而開始依循著膠片的足跡,深入挖掘這片土地上的戲院文化記憶。最初,獲得張玉村授權的90多張珍貴的看板工作照,接著進行了十位戲院從業人員的影像訪談——看板畫師張玉村、楊啟南、陳明山、黃培村、曾金蘭、葉茂雄,有站在戲院票口的收票員蕭秀美,有奔波於戲院間的總務梁明賢,有在星空下放映的李京曄,還有見證老戲院興衰的經營者江明赫。經過30多個小時的訪談後,剪輯成75支短片,其研究成果均已分批上傳至「國家文化記憶庫」,包括詮釋資料、戲院看板老照片、戲院職人訪談短片和線上策展。然而,這些大量的數位知識生產經過跨媒介轉譯後,雖然在網路上得以迅速散播與瀏覽,但也可能失去檔案與檔案之間的時空脈絡。團隊感謝這次企劃的難得機會,讓那群曾經守護戲院的敬業精神有了棲居的所在,透過文字構築記憶的圍牆,讓多數已然消失的戲院空間,再次響起膠片捲動的回音。

 那是一個還看不見數位科技的年代,戲院是每個鄉鎮鄰里最熱鬧的娛樂空間,而維繫這個光影世界運轉的,是一群充滿敬業精神的無名英雄。黃唯碩〈明星畫像:來自鄉村的影迷畫師〉從張玉村的視角出發,描繪一位畫師如何從影迷身分走進戲院畫看板,如何由半籠師轉身經營廣告公司,見證台灣電影產業的黃金歲月。何亞芳〈看板畫展:戲院外牆上誕生的藝術家〉藉由葉茂雄與黃培村的學徒經歷,體會電影看板從無到有的製作過程,以及區域藝術風格的誕生。胡瓊勻〈票口回音:擲地有價的戲院風華〉以員林地區戲院為背景,透過收票員蕭秀美和監票員梁明賢的日常,重塑1970至1980年代員林地區戲院空間內外的觀影氛圍。謝昱琦〈露天幻影:在廟埕前相遇的放映師〉刻畫放映師楊啟南與李京曄的世代交替,追索電影膠卷如何在戲院與廟埕之間流轉,展現台灣早期電影放映的多元面貌與生命力。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不僅記錄了台灣電影產業的變遷軌跡,更映照出銀幕時代的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窺見台灣電影文化發展史中那些不可忽視的庶民韌性。

 這段三年多來田野調查的旅程,幸運地獲國家影視聽中心同仁們悉心協助與支持。從藏品發想的初期規劃,到職人訪談執行過程中的細膩關照,感謝陳睿穎、楊舲、林容年的專業建議讓研究案得以順利推進,以及訪調期間蔡世宗與鄭慈瑤的參與陪伴,一同與團隊攜手走訪美麗的彰雲嘉平原,轉譯那些正在消逝的戲院記憶,讓塵封的光影歲月得以在書寫中找到來世。

延伸閱讀:膠卷外的造夢者-彰雲嘉戲院文化群像記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