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影.時代.楊麗花

電視歌仔戲《俠影秋霜》(1979)工作照,楊麗花提供。

戲影.時代.楊麗花

「天公伯仔點名叫楊麗花來做台灣囡仔,來為台灣歌仔戲文化拍拚。」

 ──楊麗花,2025年行政院文化獎得獎感言

 在台語文化艱困的時代,楊麗花以歌仔戲演員的身分,在不同媒介中順勢而為,帶領歌仔戲搭上時代浪潮,累積了深厚而多元的表演經驗。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改制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其嶄新的組織使命,與楊麗花橫跨多種藝術歷程不謀而合。同年底中心邀請施如芳執筆,展開楊麗花專書《如有神在:楊麗花與她的時代》的策畫籌備。四年多來有系統地進行基礎研究,涵蓋文獻回顧、資料蒐集、口述訪談與研究議題開發等,其中亦包含作品賞析,2022年與2024年的研究助理魏于嘉與邱怡寧,分別從「明星符碼」與「俏生風格」切入,將當時的研究文章改寫,收錄於本專輯。

 于嘉關注楊麗花電影中無所不在的「明星符號」,細讀「天王小生」在「女裝電影」中的性別形象與文化象徵;怡寧則帶著與阿婆共賞楊麗花歌仔戲的成長記憶,重溫其電視及舞台作品,並細緻分析1980年電視版《龍鳳再生緣》與1982、1985年舞台版《孟麗君》的三種呈現,讓風流俏生形象躍然紙上。《孟麗君》講述才女孟麗君女扮男裝高中狀元,為皇帝成宗賞識,因隱瞞身分引發波折,最終恢復女兒身,與皇甫少華終成眷屬。1969年同名歌仔戲電影中,楊麗花以旦角飾演孟麗君,可惜未留下影像;1974年電視《孟麗君》則飾演皇甫少華。此劇目楊麗花搬演無數,怡寧選擇的三個版本中,她都扮演皇帝成宗,並賦予角色強烈的存在感。


歌仔戲電影《孟麗君》(1969),右為楊麗花飾孟麗君,左為江青霞飾蘇映雪。楊麗花提供。

 專輯另邀兩位學者撰文,延伸探討《如有神在:楊麗花與她的時代》書中命題。柯榮三長年蒐藏並研究楊麗花黑膠唱片,於文中綜談藏品特色,「明星楊麗花」以純粹的聽覺盛宴征服聽眾,卻也衍生出真假難辨的冒名唱片現象。楊馥菱是首位以楊麗花為碩士論文主題的學者,她從「台視聯合歌劇團」的時代背景切入,深入解析一九七九年楊麗花復出螢光幕之作《俠影秋霜》,及同年的《蓮花鐵三郎》與《青山綠水情》這三部「新潮武俠劇」之歷史脈絡與文化意義。

 班雅明在《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中提出「靈光」(Aura)概念,指涉藝術品獨特且不可複製的魅力。然而,當媒介技術發展,影像不斷被複製與傳播,靈光是否消散?楊麗花作為歌仔戲及影視界的巨星,當我們回望當年她乘著新媒體閃現的身影,楊麗花的靈光可說凝聚了台灣歷史與文化的集體記憶。透過本期專輯,試圖捕捉她在不同時代與媒介中的每一道閃耀靈光,映照出屬於她的多重宇宙。

 謝謝施如芳老師,當我在暗巷中摸索時,總作為那道引領的光,陪我思辨對話。台灣肯認主體性的歷程,一路崎嶇,楊麗花是符碼、是時代記憶,她的天時地利人和,是老天爺送給台灣人的禮物(之一),如芳老師在書裡稱楊麗花是一座大山,這座山實實在在坐落在小小的台灣島上,群山疊嶂,台灣人翻山越嶺,從每一道「靈光」中,凝鍊價值。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