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神龍俠」的再起飛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神龍俠」的再起飛
對國家影視聽中心而言,「數位修復」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修復完成又能怎麼做,才能讓電影走得更長更遠呢?「神龍俠三部曲」正好提出了一種可能。
《神龍飛俠》、《月光大俠》及《飛天怪俠》三部電影為系列作,皆上映於1968年,由小林悟、邵羅輝合作執導,改編自桑田次郎原作「幻影偵探」(まぼろし探偵)系列漫畫及其真人電影,是台語片中少見帶有日系血統的少年超級英雄。故事描述少年偵探三林君,平時當記者,遇險時即戴上眼罩化身「神龍飛俠」,騎著飛天摩托車懲奸除惡。
三部片在2020年數位化,2023年修復完成,先推廣到國際影展獲熱烈迴響,觸動成長背景各異的觀眾,將電影看出屬於此時此刻的趣味。2024年10月,《神龍飛俠》以戶外放映形式在「世界影音遺產日」亞洲首映,11月則在中心電影院跟觀眾見面。再透過授權延續旅程,將「神龍俠三部曲」鋪到各串流平台,進入你我客廳、電腦或手機螢幕上。
至此,我們有幸見證電影從膠卷走到隨選即看的神奇旅程。現在輪到我來思考什麼樣的研究書寫策略,能讓這趣味滿溢的系列電影,拓展到更遠更大的知識版圖,開啟更多想像。因此本期特別企劃從區域產製的角度切入,邀請日本、香港、台灣的三位研究者,從不同面向帶出關於「神龍俠三部曲」中想像未及而浩瀚無垠的文化宇宙。
三澤真美惠是較早關注「神龍俠三部曲」且少數訪談過小林悟導演的研究者。她將自己在北藝大「跨界與越矩:台語片微型論壇」之演講內容整理成〈小林悟導演「神龍俠三部曲」的製作背景和脈絡〉一文,重新梳理了小林悟訪談細節,佐以新資料,將「神龍俠」承繼的特攝片傳統、台日合製的跨國交流娓娓道來,更感人的是神龍俠的「俠」字,是在地化的體現,也是創作者的風骨,將其精神連向另一個武俠世界。
楊小賢的〈神龍俠三部曲:從台灣龐德電影看亞洲冷戰的國際視野〉則從冷戰下的亞洲龐德電影切入,帶我們一起認識龐德魅力如何從好萊塢經香港吹進東南亞及台灣,透過「具龐德精神」的小物及空間,以或許貧窮但樂趣無窮的方式,幻化成我們喜愛的超級英雄。
楊乃女則以視覺理論剖析,〈台語電影黃金時代的科幻片:「神龍俠三部曲」〉改寫自其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將「神龍俠三部曲」放在西方的科幻文類脈絡來閱讀,並以電影為例,看見台灣社會經歷從「殖民現代性」過渡到「全球現代性」的特質。
正如楊乃女引用米契爾(W.J.T Mitchell)說的「影像有腳」,「神龍俠三部曲」以數位修復之姿重生在全球資本主義下的影像環境中,將會繁生自己的意義,不斷重新組合和連結,相信影像的力量,會把電影帶到很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