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初見島嶼時:膠卷、時間與《福爾摩沙》

光影初見島嶼時:膠卷、時間與《福爾摩沙》
「國家影視聽中心最珍貴的藏品是什麼?」
每當有人問起這個問題,常見的回答是卜萬蒼執導、阮玲玉與金焰主演的默片《戀愛與義務》(1931)。尋獲該片唯一膠卷拷貝的過程既曲折又神奇(詳見《Fa電影欣賞》197期「特別企劃:數位修復十週年」),因此被視為國家影視聽中心的「鎮館之寶」。
《戀愛與義務》製作於民國時期,據報章記載,一九三二年曾於台北永樂座放映,並由詹天馬擔任辯士以台語解說。但回望歷史,當時的台灣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這部電影與台灣的關聯究竟為何?又該如何理解這樣的史觀?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問法:「在國家影視聽中心的藏品中,與台灣相關的最早影像是什麼?」
這時,另一個答案浮現了,是1920年代的紀實影片《福爾摩沙》(Formosa)。
《福爾摩沙》是1991年由荷蘭電影博物館贈予的35毫米複製拷貝。在短短的7分半內,這部介紹式的紀實影片,記錄下當時台灣的地景、風俗、建築、族群、文化、自然景觀,片中還出現了荷蘭文與法文,亦有日本政府殖民軌跡與台灣原住民的景象。若這部影片確為荷蘭人拍攝,在1920年代他們又是為何來到台灣?甚至深入原住民族部落進行拍攝?
這些顯見的影像線索,似乎述說著電影技術與拍攝,在一百年前就是一種「跨國現象」,電影從膠卷生產、拍攝、沖洗、流通、保存、典藏、再到返還,似乎脫離不了「殖民/被殖民」的權力結構。根據Eye荷蘭電影博物館的紀錄,其所保存的硝酸片膠卷(非透過原始負片印製的正片),年分為「1922」;而國家影視聽中心則標示為「1920至1930年」。但正片拷貝究竟何時出品,流落何方已不可考,這些未解的謎團與潛藏的歷史線索,引導著我們展開更深入的調查。
因此,本專輯邀集多位作者,從膠卷技術、電影學、歷史學、檔案學與人類學等多元視角出發,重新理解這部「百年電影」。透過不同的觀看方法,對殖民經驗與既定史論提出對話與解構,進而轉化為對「文化主體性」的探尋與回應。膠卷本身比影片內容藏有更多的線索和秘密,而無論《福爾摩沙》流通於1922年或是更早——如學者李道明所推測的拍攝於1917年,它都是目前現存、仍可觀賞、最早在台灣拍攝、拍攝台灣的電影。
配合本期專輯,除了推出「紙上電影」外,國家影視聽中心也將於YouTube公開《福爾摩沙》全片。走過百年,這部影片不只是歷史檔案,而應透過研究、播映與討論,使之成為一個「活檔案」(living archive),形塑重新凝視台灣影像主體的起點——一段屬於公眾的影音遺產。
*線上觀賞《福爾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