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福爾摩沙》膠卷上機檢視,攝於國家影視聽中心樹林片庫。

編輯室報告

電影,在更迭與混血之間 

2023年,國家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了台語電影史上僅存的三部假面特攝片,即日本導演小林悟與台灣導演邵羅輝共同執導的「神龍俠三部曲」(1968):《神龍飛俠》、《月光大俠》與《飛天怪俠》。

這三部獨樹一格的作品,以孩童為主要觀眾對象,夾雜東西方各種元素,在陳睿穎策畫的特別企劃「混血解構-神龍俠三部曲」中,三澤真美惠、楊小賢與楊乃女,論述了「神龍俠三部曲」與「特攝片」、「武俠片」、「龐德電影」、「科幻片」的歷史關係,開啟對於台灣電影更多想像。

本期專輯「百年膠卷與島嶼映像:關於《福爾摩沙》」由林木材發起,論述著國家影視聽中心所典藏的紀實影片《福爾摩沙》,該片在1991年由荷蘭電影博物館(今Eye荷蘭電影博物館)贈予複製拷貝,作為目前現存、仍可觀賞、最早在台灣拍攝、拍攝台灣的電影,此片一直缺少討論,但經由井迎瑞、朱孟瑾、史惟筑、李道明、Nakao Eki Pacidal等人的協力,透過調查、研究、推論,竟發現此片與荷蘭、法國、比利時、日本、美國都有關係,開展出更多「觀看的方式」。

無論《福爾摩沙》流通於1922年,或如學者李道明所推測的拍攝於1917年,這些討論可視為在後殖民情境下對台灣主體性的追尋,除「紙上電影」外,國家影視聽中心也將於YouTube公開《福爾摩沙》。

謝璇主筆的「肖像特寫」,寫的是師大白鹿洞書坊,這是一家以影音光碟、漫畫、小說租售起家的專門店。2019年解永華正式頂下此店,在觀影文化過渡與式微的時期,以獨特的經營策略殺出一片天,持續寫著影音光碟之於電影傳播、影迷文化間的浪漫篇章。

專欄作者李政亮探討戰後時期僅存續約半年的「台灣電影戲劇公司」(後被改制合併為「中央電影公司」);蒲鋒論述香港、台灣、中國之間,一種未成熟的「土匪片」類型,想像著華語西部片的夢;島國拾影考察柯一正的劇情長片《藍月》(1997)場景,這部有別於傳統敘事,將五本膠卷任意調動放映順序可以排列出120種劇情解讀的長片,也隨著膠卷放映的沒落,必須找尋新的實驗可能。

本期文章所談論的,橫跨了多個時代,含括多種電影類型與媒材。在這樣不斷更迭與混血的歷程中,已有百年歷史的「電影」,持續生成新的視野與對話可能。

*線上觀賞《福爾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