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影新聞片影視音史──島嶼記憶使用說明書

台影新聞片《慶祝青年節專輯》膠卷畫面

台影新聞片影視音史──島嶼記憶使用說明書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頒布「世界記憶計畫」。為與世界接軌,台灣文化部自二○一七年起開始推動「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徵選計畫」,而國家影視聽中心所典藏的「台灣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影片及相關文物遺產」,作為一九四○至一九九○年代台灣本土現存的動態音像紀錄,於二○二二年獲選登錄第三屆「台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

 面對台灣各類型影音載體的保存危機,正視其文化資產價值與歷史檔案意識,國家影視聽中心及成功大學歷史系謝仕淵副教授、梁秋虹助理教授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前置研究階段於「國家文化記憶庫」累積建置七百則台影新聞片目詮釋資料,一一考證新聞事件及歷史脈絡。而後響應「世界影音遺產日」,於「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推出線上主題展覽「台影新聞片──影.視.音.史」及「台影新聞片:島嶼記憶使用說明書」。本期特企將以紙上展覽的概念,分別收錄兩檔展覽重點單元選輯,搭配專文、特輯及年表,以此呈現有別於線上展覽的版本。 

 第一個展覽「台影新聞片——影.視.音.史」,劉虹韡分別從時間、空間、媒介特性三個面向切入。台影製片廠的黎明,始於戰後政權轉移時刻,歷經自行政長官公署到省府時期的政治體制變化。〈佚失與想像:台影新聞片第○○○一號〉一文,嘗試回溯且大膽拼湊一九四五年台影新聞片開鏡的第一幕,以及現存第○○○二號歷史鏡頭畫外音所沒有說出來的事。作為戒嚴時代國家特許的官方新聞媒體,台影新聞同受政治意識形態的指導規範、國家剪刀的審查痕跡;另一方面,採訪團隊亦得以通行寶島,從而進入台灣警備總部、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轄下所屬禁制場所內部拍攝。〈禁止攝影!台影新聞片禁地攝影特輯〉精選軍機獄政主題新聞片畫面,並梳理其媒體採訪管制法源存廢。

 〈「電影新聞」的產地〉帶領讀者走進台製廠,從編輯室、出機拍攝、洗片室、印片室、剪接室、錄音室的產製流程,及其映演場所觀影景框體驗的時代變化。台製廠這一批長達三百萬呎的膠卷底片,記錄了早年戲院正片放映之前特有的「電影新聞」,收藏了台灣戰後四十年的漫漫時光。台影新聞片也經歷了時態變化,從現在式的新聞短片,過去式的影音史料,轉身成為現在進行式的開放檔案。許恕進一步將台影新聞片視為時下資料庫開放歷程的數位視聽檔案產物,結合新世代網路使用者的#關鍵字,透過「再檔案化」的個人視角,重新編選製作〈台影新聞片主題類型年表〉。

 第二個展覽「台影新聞片:島嶼記憶使用說明書」,策展概念從「我們的島」發想。但,誰是「我們」?何處是「島」?台灣是群島,具有多元地理與兼容並蓄的文化景觀。然而,風景從來不是自然的。因此,在展覽主視覺上,借用了積木概念來呈現離散與聚合,並刻意誇飾放大離島的變形比例,希望向新世代使用者訴諸過去歷史時而陌生時而荒謬,有如虛擬遊戲般的時空異樣感。 

 登入〈離與群:小島說書人〉單元,台灣是離島,離島不離群。統計分析目前公開釋出的六千部台影新聞片,竟發現其中地理區域間有極大差異,原來,在國家鏡頭的官方視野下,我們的島並不是均質的地理實體,依然以政治中心北部為拍攝重心。拍攝地點曝光程度高低依序為:北部、南部、中部、東部、離島。所謂本島與離島的數量不成比例,而在離島諸島之中也有高低,曝光度依序為:澎湖、金門、馬祖、小琉球、蘭嶼、綠島。由此可見,在島與島之間,最終曝光在國家鏡頭視野下的是區域失衡與城鄉差異,於是我們決定邀請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小島說書人,為每一座離島策展選片,說一些關於小島的悄悄話。

 最後進入〈做工的人看新聞〉單元。島嶼記憶本應屬於群眾,然而,在官方新聞影像敘事中,群眾少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台影新聞片中,「做工的人」經常是台灣省政府長官視察各項建設行程的定番背景人物。作為「台灣經濟奇蹟」的代言人,麥克風通常不會遞到他們面前,僅以畫面中沉默又勤奮的勞動隊伍集體現身。線上展覽邀請了不同產業勞動者回首觀看當年的台影新聞片,他們是礦、漁、糖、麻、家的勞動者,本文以徐明鈺、劉泓甫訪談的礦工為代表。讓我們試著將新聞片旁白按下靜音鍵,聽勞動者說話,重新找回常民對官方新聞片的詮釋權與發言權。

 當做工的人看新聞,台影新聞片成為口述歷史的另一種記憶觸媒。在觀看之中,他們或是道盡當年勇、一把辛酸淚,或是以職人之眼,辨識產業技術史的專業眉角,或是直言指出官方影像或旁白相較勞動現實的錯漏脫節之處。當做工的人發聲,他們的聲音不再只是不被收音的現場畫外音,還有勞動現場的光線、溫度與氣味,乃至勞動者的身體記憶與社群連帶感。原來。新聞片也可以不僅僅只是官方敘事的單一獨白。我們期待,未來還有更多常民的聲音,還要一直訴說下去。 

 最後,我們邀請各位讀者,登入台影新聞片的歷史劇場,開始體驗台灣影像史的一幕幕,共同詮釋這一部島嶼記憶使用說明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