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裡搭戲台——重訪歌仔戲電影
銀幕裡搭戲台——重訪歌仔戲電影
1956年,由何基明執導歌仔戲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拉開台語片時代的序幕,而後也是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在1981年為台語片畫下句點。歌仔戲電影對台語片時代影響深遠,從1950至1980年代初,歌仔戲電影締造了三波票房熱潮,成為當時電影市場的主力之一,這些電影不僅承載了歌仔戲的藝術特色,兼具電影美學,更反映了當時台灣社會的變遷與文化需求。「重訪」是回顧,更是從新的視角與方法再次審視,本期特別企劃藉由國家影視聽中心的館藏資源,包括影人口述歷史與典藏電影,重訪歌仔戲電影。
彷彿來自二十多年前的宇宙回音,碩士研究時被施如芳輕輕放下的《碧玉簪》(鄭東山,1967)再次召喚,以〈台語片後期的歌仔戲電影意涵——楊麗花《碧玉簪》初探〉一文,帶我們一同遊歷歌仔戲巨星楊麗花的影視聽生涯,而後聚焦於她的電影首作《碧玉簪》,從該片的演職人員,到別於傳統戲齣的家暴戲等等,探析電視歌仔戲天王楊麗花到電影界一遊的真義。林勝韋以虛構對談的形式——年輕製片人向資深製片戴傳李請教如何拍攝歌仔戲電影,帶出五、六○年代歌仔戲電影的攝製環境與必備條件;從前行研究搜查到基礎資料彙編,林勝韋進而融貫出一篇歌仔戲電影製作的世代對話錄。蔡逸璇從歌仔戲四大齣之一的《陳三五娘》著手,對照最後一部台語片、也是歌仔戲電影的《陳三五娘》與2022年《以汝為名——鏡.花園》——廖瓊枝與《陳三五娘》紀錄電影,兩部電影的互文,在守舊與新編、劇目意涵的當代思考之中,也讓人窺見上個世紀初就出現在台灣的歌仔戲,時至今日如何「順勢易容」。
「銀幕裡搭戲台」,其實不僅僅指涉歌仔戲在台語片時期的銀幕呈現,更蘊含深遠意涵:在歌仔戲電影的鏡頭裡,我們得以看進/盡歌仔戲班與台語片之間的共榮及衰退。感謝施如芳老師在本期企劃中的指點與建議,如今,我們得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重訪」,相信歌仔戲電影仍然值得「回訪」,繼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