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林摶秋
新.世界.林摶秋
關於台灣影劇傳奇人物林摶秋導演(1920-1998)的重要事蹟,1961年出版的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已有詳述,但分列於「新劇史」與「電影史」中,因此呈現出「劇場林摶秋」與「電影林摶秋」兩個身影。「劇場林摶秋」主要與「厚生」、「民烽」等新劇運動團體及王井泉、張文環、簡國賢等人的事蹟相連,呂書為此留下了文化性的評價;「電影林摶秋」則隨著玉峯影業與湖山製片廠的創立而登場,呂書見證其雄心壯志與初期實踐。當代學者受呂書影響,分頭治史,卻也指出該書內容的真實性參差不齊,建議謹慎參考。
《Fa電影欣賞》在「林摶秋」記憶的重構與公共化上扮演關鍵角色,1990年(第47期)率先披露林摶秋先生健在的消息,這是他身影隱沒35年來首度與文化界接觸。1994年(第70期)推出「台灣電影的先行者——林摶秋」專輯,由前台語片小組成員石婉舜所企劃,在親炙林摶秋本人的訪談基礎上,爬梳其生平與湖山製片廠始末,同時舉辦一場跨領域的專家學者座談,首次將林摶秋導演推入公眾視野。到了2018年(第177期)則推出「六個林摶秋」專輯,由編輯部策畫,出刊於林摶秋導演辭世二十週年暨電影數位修復珍藏版DVD即將問世之際。這次專輯從訪談、劇本、片廠故事及三部電影的重新閱讀等六個面向,再探林摶秋,也引導外界視線轉移到作品本身。
如今,由石婉舜教授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出版的《林摶秋全集》問世,再次為林摶秋研究帶來新的視野。有如經歷海平面沉降的地質事件一般,新的研究基礎產生,開闊的海灣、壯麗的瀑布、神秘的地層一一浮現,台灣文化的地圖得以繼續深化、豐富。本期專輯「新.世界.林摶秋」躬逢其盛,旨在引發新一波的文化關注,再次邀請讀者一同探索林摶秋的創作宇宙。
本期專輯十分榮幸邀請石婉舜教授擔任顧問,由於甫完成全集五卷十二冊的編纂大任,對於這位台灣電影先驅又有新一番的體認。專輯整理了石教授在全集新書發表會的演講精華,主要提醒讀者留意林摶秋兼有製片、導演與編劇身份,而在製片的實際運作上不得不向現實妥協的同時,他在編劇創作中仍堅持初衷朝理想前進;這是編纂全集的最大發現。專輯也喜獲石教授與林摶秋長女──林美瓊女士的訪談錄;透過林女士的記憶,除了從家人視角顯影林導演身影外,也因她擔任過《五月十三傷心夜》(1965)場記的工作,讀者得以一窺1960年代獨立製片如玉峯影業,在拍片現場與後製階段的實際狀況。
林摶秋跨越日治與戰後兩個時代,也跨界於劇場與電影兩個領域,他的創作表現與工作身影令人敬佩與好奇。由於戰後他在編寫電影劇本時必須同時運用日語、台語與華語等多種語言完成創作,全集特別邀請多位當代編劇協力翻譯,其中包含同樣兼具電影與劇場創作經驗的工作者。藉此難得機緣,本專輯特別策劃一篇架空異想的企劃,邀集施如芳、簡莉穎、吳明倫與王友輝四位知名編劇,與林摶秋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紙上對話,且看這些腦洞大開的編劇們想和林摶秋導演交流什麼。
另一位慷慨賜文的是長期關注與研究台灣電影史的三澤真美惠教授。這篇文章脫胎於全集中的一篇對話錄〈和山田宏一一起看林摶秋電影〉。在資深影評人山田宏一的指引下,文章揭示了日治晚期林摶秋旅日求學就業階段的日本影壇風貌,尤其深入介紹了林摶秋主要跟從的導演牧野正博「的作風」。文章還將林摶秋的電影作品放置在世界影史脈絡中來鑑賞,對比了數部具有潛在關連性的世界電影,應證了文化傳播路徑並非只有線性方向,而是如輪舞般多向互動。本文的見解極具突破性,不再受限於過往的台語片研究語境,讓林摶秋成為世界電影史中的林摶秋。相關內容將連結2025年春季本中心推出的林摶秋專題節目,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