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摸得到、讀得到、看得到的小影窗電影們》展覽,Gelée Lai攝影。

編輯室報告

歷史,在規格與性別之間

在今年五月甫結束的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中,複合性的節目活動「台灣切片──無題之卷:小規格業餘電影,還有其他」引起許多關注,在本期也邀請協同策展人史惟筑擔任專輯策劃,另闢專題「大寫歷史之外:日治時期小型電影的文化與隱跡」,探索浩瀚的小電影歷史。

俗稱「小規格電影」或「小型電影」(日文為小型映画),泛指的是小於35毫米的電影膠卷規格,如1922年法國百代電影公司推出的9.5毫米、1923年柯達發表16毫米,8毫米並於1932年問世。技術門檻的下降,使得庶民也有拍攝動態影像和在家放映電影的可能,也與新聞、教育、廣告、影片有所關聯,而其中「紀實」的特性,更讓我們得以留下珍貴的歷史影音紀錄,就像國家影視聽中心重要的典藏「丁瑞魚家庭電影(1935-1943)」,記錄下二戰前後的鹿港街景與台灣人遷徙軌跡。

在本期專輯中,學者史惟筑、小川翔太、李道明與李昭容,聚焦日治時期,分別從電影、技術、文化、歷史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從「小型電影」延伸出的電影史、小規格電影影庫、俱樂部文化、史料考察與個人離散至回歸的生命經驗,賦予我們一個有趣、扎實且重要的圖文成果。

而今年六月國家影視聽中心自主策劃的「她的新電影」節目專題,從女性角度的「她」回望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之文化事件,本期特別企劃「尋找新電影中的『她』」,挖掘更多新電影時期隱身其後的女性電影工作者,包括副導演許淑真、化妝師廖淑珍、服裝指導朱靜文,以及「肖像特寫」的戲服設計、製衣師李素珠,從小敘事角度重新檢視大歷史,開展出更多可能。

本期的三位專欄作者,分別撰文:日治電影史偵探/辯士風雲錄、電光影裡觀類型/瓊瑤電影的革新、走電影的人/風櫃來的人,從檔案、文本、時間,繼續探討電影的其他面向。

無論是由小見大,又或者另闢蹊徑,本期《Fa電影欣賞》進一步回應著台灣電影的研究與書寫,更可視作是一本值得珍藏的,關於小歷史、小敘事的電影特輯。